河南大学医学院官方网站

河南大学生物&医学午茶会渐显国际范儿

作者:      时间:2019年10月25日      浏览:

  10月24日,以“促进学者友谊、推进学术创新、推进‘一流’建设”为主旨的河南大学生物&医学午茶会(Henan University,Biweekly BioMed Seminar,简称“HU-BBS”)第十期在生命科学学院B201学术报告厅举办。生命科学学院魏建设博士应邀做了题为“帕金森病细胞生物学研究—从基础到临床”的专题学术报告。来自美国、印度、摩洛哥、巴基斯坦、加纳、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国等10余位来华留学博士(后)与校内各类高层次人才50余人参加了研讨,生物&医学午茶会渐显国际范儿。

  魏建设博士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主要研究工作及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以及PD,AD等神经疾病带来的社会负担,指出当前脑疾病治疗还存在很多问题,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围绕课题组近期所开展的帕金森疾病的发病因素及信号通路等研究,魏博士首先介绍了家族性帕金森病基因突变造成遗传性疾病,比如α-syn突变形成路易小体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病理特征。其次是溶酶体自噬通路障碍,使神经元对蛋白质降解过程的改变十分敏感,细胞自噬对神经元功能维持十分重要。在PD病人和小鼠模型中,溶酶体酶活性及溶酶体膜相关蛋白结构受损使自噬功能下降。在PD中,自噬是清除误折叠和聚集α-synuclein蛋白的中心环节。另外PINK1和parkin蛋白相互作用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PINK1是线粒体膜蛋白,其稳定性使parkin募集受损伤线粒体将其清除的必要条件。最后讲解了亚细胞器结构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在帕金森中的作用,MAM已经成为近十几年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MAM是很多重要信息交流的平台,如磷脂交换,钙离子转运,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自噬凋亡等都与其有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对帕金森小鼠模型进行行为学和电生理以及光遗传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帕金森在体实验条件下的病理和行为特征。

  魏博士的双语报告内容精彩,谈吐幽默,引起了在场博士们的强烈兴趣。来校留学的美国Matthew Khol(中文名“柯梦桐”)博士围绕Parkin蛋白降解通路、自噬通路阻断剂及开发、PD有效治疗策略等问题,用英语与魏博士进行了严肃的学术讨论;生命科学院的王彦明博士、洪军博士、张表博士,医学院的姬新颖教授、吴东栋博士、蒋恩社博士,天然药物与抗体工程实验室的刘绣华教授、岑娟博士,第一附属医院的李东航博士、李延红主任医师,淮河医院的程相树博士等在报告过程中和结束后与魏博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魏博士表示,关于脑疾病的发生机制与治疗还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希望与大家深入交流和合作,研讨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为生物学、医学学科建设和人类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讲人简介:魏建设,神经科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河学者,河南大学脑功能与分子神经退化实验室主任,脑损伤与修复平台负责人。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先后在卡尔加里大学、东京都神经科学综合研究所、纽约州基础研究院进行博士后合作研究,纽约市立大学神经化学系助理研究科学家,东京医学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以分子病理结合生物物理技术探讨帕金森病基本问题,发表SCI论文24篇,重要成果在Neuron, Nat Commun, Autophagy, AJP, JBC, npj Parkinsons Disease等发表,被Science Daily等正面评价,总引用1409次,单篇最高引250次,参编2部英文专著,专利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函评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及广东、陕西、江西等省基金评审专家,省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评审专家,数家SCI刊物审稿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日本科教文部省基盤研究(B)等重大课题多项。目前主要研究大脑基底核神经变性分子、细胞和微环路机制;情感障碍与肝肠轴调节;运动皮层相关环路分子迁移等。

(文:郭春雷 张玉玲 图:吕炤)


Baidu
map